你有没有发现,不少国外的孩子,从幼儿园开始就已经接触编程了?
Scratch、Python、逻辑拼图游戏……这些在我们看来“中学生都觉得难懂”的东西,在他们的学习安排里已经早早登场。而我们很多学生等到初中甚至高中了才听说“编程”这个词。
这这现象是“教育超前”,还是“观念差异”?
国外重“思维”,国内讲“结果”
在欧美教育体系中,编程并不只是“写代码”这件事,它更像是一种思维训练。
从逻辑能力、问题拆解,到抽象表达、创造力激发,编程就是他们培养孩子“通用能力”的一个重要方式。甚至在美国,基础教育阶段就明确将计算思维(Computational Thinking)纳入核心能力建设中。
而反观国内,大部分家庭对编程的认知,往往还是:“能不能加分?”、“能不能比赛拿奖?”、“对升学有没有帮助?”“学了能不能直接会写代码?”
我们在追赶“结果”,人家在铺垫“底层能力”。
0编程能力早晚都能补,但越早越轻松
很多家长会说:“我家孩子还小,等大点儿再学也不迟。”
但你有没有发现,越早接触编程的孩子,对“逻辑”的感知力、对“动手解决问题”的兴趣,也越容易被激发出来。
尤其是低年龄段(5-12岁),更适合用图形化编程、游戏化场景,让孩子在“玩中学”,而不是等到初中再用枯燥公式劝退。
而到了初中再补,学习目的会变得功利化、被动性强,很多孩子学到一半就开始排斥。而且,孩子年级越大,思维模式越固定,越难调整过来。
为什么越来越多中国家长也开始“卷”编程?
这两年信奥、CSP-J、强基计划频上热搜,很多目光长远的家长已经开始察觉到:编程不仅是兴趣班,更是一种未来型能力。
无论是走升学路线的孩子,还是兴趣导向的家庭,都在默默做选择:与其让孩子被动跟随,不如早点布局。
于是不少编程机构也开始顺应这个趋势,逐步引入更科学的课程体系。像爱因森教育这类机构,就深入的对少儿编程教学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,将编程课程分龄分段设计,针对不同年龄段采用不同教学方法——从图形化逻辑启蒙,到Python基础过渡,再到项目实战,逐步建立“编程思维体系”。
的确,编程学好了拿奖,的确可以获得更多升学机会。但也不要忽视了学习编程对孩子“底层能力”的提升,这个能力完全可以惠及各学科的成绩。
与其把编程当作升学“捷径”,不如将其看作孩子未来最基础的“通用能力”,让孩子在未来少走弯路。